雖然進了職場
但還是有考試的存在
更別說學生時期有一堆大大小小的段考、小考
甚至是國考
有時候總會納悶為何有些人可以有過目不忘的記憶
看一兩次就可以記住
或是說可以莫名其妙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的一萬位數...
這本書提及了很多幫助記憶的方法
就抓幾個特別/重要的來分享吧~
這邊是一些原則
- 老實地面對記憶作業 vs. 思考記憶作業的必要性
這是一個心理上的調適
有時候可能你會思考「背了這些東西,到底有啥用處」
因此抗拒背誦這件事
但是如果你已經知道「把它背起來考試就會過」
那還在猶豫啥,還不趕快背起來XDD - 覺得記住7成就好 vs. 對於忘記3成耿耿於懷
這也是心理調適
強調說不要覺得自己很容易忘掉那3成
就因此灰心喪志
「忘了,再背一次就好了啊」
重複循環幾次後,一定會~存~在~~你嬸嬸的腦海裡 - 先減少該記憶的分量 vs. 盡量多背一些
如果知道自己腦袋容量只有幾KB
在有限時間內
針對沒有必要背的內容
就勇敢地捨棄吧
有點像是取最高CP值的作法
從50→60分所需的努力
會比跟90→100分的努力還要容易許多 - 在搭電車之前背10個 vs. 搭上電車才背10個
這邊想說的是
利用零碎的時間並且給自己施加適當的壓力
可以高效率的背誦
好比說在等車的時候
要求自己在火車來到之前背XX個單字
當火車一站一站的逼近
心跳加速的緊張感,會因此提高你的集中力
上了火車才背的話不是不行
但你就是少了別人這幾分鐘*N的時間
因為會這樣做的人一有空閒就會馬上背誦 - 每天進度超前一點點 vs. 完全背完規定的進度
每天都做到規定的進度,很好
如果能夠再多背一兩個單字
累積數天後你就多了一天進度
可以更早進入下個循環 - 從考古題開始著手 vs. 從背誦內容開始著手
有限的時間內做高CP值的事情
從多年的考古題可以觀察出他的趨勢
就像大數據裡面找出潛在規則一樣XD - 一邊預測出題傾向一邊背誦 vs. 連不會考的部分也背熟
預測出題可以幫助你思考
也能增加印象 - 在隔天複習 vs. 全部念完才複習
增加複習次數、背誦的東西被喚醒的次數就會變多 - 每天背200個但忘掉180個 vs. 每天確實背熟20個
假設總共1000字要背
前者5天第一循環,後者50天第一循環
第二循環時
扣掉第一循環已經記住的20*5=100個字後剩下900個
只要再4.5天就可以背完它
這樣做相對於後者可以加強記憶曲線
對於最後一個背起來的字
可以經過10次的記憶→忘記→回想(複習)的歷程
後者的做法第一循環完畢後
忘記的內容可能會比前者多 - 依出題機率背誦 vs. 依課程編排順序背誦
有限的時間內做高CP值的事情 - 徹底運用參考書 vs. 頻頻更換參考書
有限的時間內做高CP值的事情
選擇身邊大家推薦、你也OK的參考書後
就抓著他好好K
有人可能會說
用跟大家不一樣的參考書才較能掌握到別人不會的知識
但假如時間沒有很多的話
記住大部分人都會回答的問題
與記住大部分人都不會回答的問題
前者更為重要
還有一個原因是
頻繁更換參考書對於某些位置記憶的人來說
(像是...「這個概念是1-2章右上方段落提到的」)
會使你的記憶重設
反而會更費力 - 用故事記憶 vs. 死記知識
對於歷史年代或事件
特別適合用故事記憶
故事除了有畫面之外
也隱含記憶邏輯在內 - 以分鐘為單位決定記憶量 vs. 以月為單位決定記憶量
為的是避免惰性拖延XD
人對於迫在眉睫的危機會拚死一戰
如果一個月為單位來規劃
以多數人的習性來說都會拖到最後幾天狂背
用分鐘決定的話給自己偷懶的藉口就少了
另外也要規定
沒做完的時候就要找休閒娛樂的時間補
這樣就會更有危機意識了 - 輸入1,輸出3 vs. 輸入3,輸出1
輸入代表吸收新知的過程
輸出代表知識從腦中恰當地應用出來
這是作者認為在考試前平均的比重
基本上輸入的過程很費工
輸出的較為輕鬆
但要能夠完整輸出輸入的內容需要重複幾次
因此前期比較著重吸收新知和些微的練習題目
演變到後期則是全部在寫題目
能順暢取出之前記住的知識 - 習慣記憶 vs. 按照需要才記憶
這真的很難
就是藉由培養記憶的習慣
讓你對於背誦這件事不會感到麻煩
作者提了一個「讓努力可視化」方式
假設在暑假時
拿個日曆在每天的格子上切成四等分
每當背完一組就塗掉一格
這樣暑假過後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你的努力
也養成背誦的習慣
之後看到有一天空著的時候
就會覺得怪怪的XDD - 從課本摘錄寫在筆記本上 vs. 在課本上用螢光筆拼命畫線
當你的書上線越畫越多
那你就會讓重要的他們變的不明顯
作者鼓勵將書本看完一次後
把要記住的部分寫在紙上
之後再回來看時
把「應記住、未記住」的再寫到另一張紙上
如此反覆進行就可以精準抓住這些重點啦~ - 在清晨記憶 vs. 在深夜記憶
基本上其實什麼時間記憶都沒關係
但是考試大都在早上進行
(同個時區下,應該沒看過半夜在舉行考試的吧)
對於深夜才有辦法專注的人來說
很吃虧
所以作者建議訓練成早上能專注 - 以1天20分鐘*3次背誦 vs. 以1天1小時*1次背誦
作者舉出在國際會議上的口譯者
能夠連續工作時間為15分鐘
因為不能翻譯錯誤的情況下
不僅不能漏聽(輸入)
也要準確翻譯(輸出)
我們記憶的過程也像這樣需要高專注度 - 背完後去上廁所 vs. 上完廁所才背書
是另一種提高專注力的方式
因為想上廁所是一種危機
迫使你要提高專注力
盡快完成手上的事情
才能解決危機XD - 每週確認進度 vs. 每三個月確認進度
越短的時間檢查一次
越早能發現問題
知道進度是否落後了
盡早進行補救
另外也可善用緩衝的規劃
一周留個一天讓你補進度
避免意外狀況(像是天氣好熱不想讀書之類的)
如果沒意外的話可以拿來犒賞自己
或是繼續超前進度
- 藉由次序和群組記憶 vs. 從頭全部記憶
你會不會納悶有些人演講時
可以講很長一篇內容
但卻不用看稿
在背文章時
可以把文章先拆解成起承轉合(或根據意義拆解段落)
把每一段落的第一句話列出來
背起來
這樣你的腦海對於文章就會有個畫面 - 發出聲音朗讀 vs. 用眼睛記憶
簡單來講就是古人云:眼到、口到、心到
多個感官一起可以幫助記憶 - 用數字創造諧音 vs. 將數字照原樣記住
在高二上物理課之前
總是記不得一馬力等於746千瓦
直到物理老師說
746就是「氣死了」
從那時起就忘不了XDD - 畫圖記住 vs. 用整齊的字做筆記
以決定三倍券的綁定方式來說...
看這邊
https://3000.gov.tw/
跟看下面這張圖
哪個能讓你最快吸收資訊?取自:https://www.ptt.cc/bbs/creditcard/M.1593523186.A.4FE.html - 把背誦項目貼在各個角落 vs. 牆上只用圖畫裝飾
作者在這裡提到「頭緒」的概念
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的知識,會被收在記憶的深處
但如果有頭緒連接
可以幫助你回想起來
一般常見的例子是
「你的機車備用鑰匙收在家裡哪裡?」
雖然平常用不到備用鑰匙
因為收的地方基本上固定
就可以大致知道應該在什麼地方
這就是利用空間當作某事件的頭緒
所以,可以將考試知識清單貼在門上、牆上
每天都會至少經過一次的地方
看一次就加深一次印象
我有個朋友她小時候在背唐詩時
就是把手抄的唐詩收在防水夾
貼在浴室裡每次洗澡每次背
經過這樣的努力就讓她記住了 - 英文單字用接頭語整理 vs. 一個字一個字分別背下來
高一的時候英文老師在講解單字時
同時也有教字根
看到字根ex-就有向外(out)的意味
所以export(輸出)、extend(擴展)、exit(出口)都會有一些類似的涵義
-able就是可以的字尾
所以看到available(可用的)、unbelievable(無法置信的)
就可以將他們分類組合一下了~
不過這需要一段時間去累積
其他沒提到的技巧都有列在目錄上
找到自己適合的方法就努力實踐吧
感謝花花,好實用喔~
回覆刪除BY神秘仰慕者
謝謝神秘仰慕者的讚美喔~
刪除